尿的生成和排出
尿的生成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选择性重吸收和分泌作用
肾小球滤过液中约99%的水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只有约1%被排出体外。
(一)重吸收方式
被动重吸收 顺着电化学梯度将小管液中的水和溶质转运到组织间液的过程。主动重吸收
a.原发性主动转运(Na+泵、H+泵、Ca2+泵)
b.继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氨基酸)
(二)几种物质的重吸收
1、葡萄糖:
部位:近曲小管(几乎全部重吸收)
机制:主动重吸收(Na+继发性主动同向转运,需载体蛋白完成)
肾糖阈:尿中刚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160-180mg/100ml)
2、氨基酸:
部位:近曲小管(全部重吸收)3、Na+的重吸收:
部位:近曲小管 65~70% 髓绊升支20~30% 其余在集合管,远曲小管4、H2O的重吸收:
部位:近曲小管(70%);髓绊、远曲小管、集合管(各10%左右)。
机制: 近曲小管:伴随Na+等重吸收形成的渗透压梯度而被动重吸收
远曲小管、集合管:依赖ADH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1、H+的分泌:近端小管 Na+—H+交换 远端小管:H+泵
2、NH3的分泌和排NH4+:
部位 远曲小管、集合管3、K+的分泌:
部位:远曲小管、集合管 机制:Na+—K+交换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一、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滤过膜通透性(原尿的量和成分)机械屏障或电学屏障受损—蛋白尿
2、有效滤过面积(尿量) 急性肾小球肾炎—少尿或无尿
3、有效滤过压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失血)
b.血浆胶体渗透压(静注生理盐水)
c.肾小囊内压(结石)
二、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1、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渗透性利尿”
糖尿病人多尿——肾小管不能将葡萄糖完全重吸收入血,小管液中葡萄糖含量增加,小管液渗透压增高。
应用:静脉给予甘露醇增加小管液溶质浓度,大量利尿。
2、球-管平衡
三、抗利尿激素
合成: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神经元
释放:垂体后叶(神经垂体)四、调节ADH分泌的主要因素:
1、血浆晶体渗透压;
2、循环血量
当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或循环血量减少时,ADH分泌增多。
五、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分泌:肾素——肾小球球旁细胞合成分泌。
血管紧张素原——肝脏产生。
醛固酮——肾上腺皮质球状带。
作用:肾素——催化血管紧张素原生成血管紧张素I
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II
醛固酮——作用于远曲小管,集合管,保Na+排K+
◎血管紧张素的主要作用——升高血压。
缩血管作用——引起强烈的缩血管反应,使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使血容量增加。
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盐皮质激素,能够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主要重吸收,K+排出增加,称为保Na+排K+作用,同时,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保水)。
历年真题
1.影响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的因素不包括( )【2016年】A、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B、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下的基膜增厚
C、肾小球毛细血管官腔狭窄
D、囊内皮孔隙加大
E.、肾小球旁细胞分泌增加
2.促进抗利尿激素分泌的主要因素是( )【2014年】A、血浆肢体渗透压升高或血容量增加
B、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或血容量增加
C、血浆肢体渗透压降低或血容最降低
D、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或血容量降低
E、肾小球滤过率增大
3.葡萄糖在近曲小管的吸收机制为( )【2013年】A、简单扩散
B、内吞
C、渗透
D、滤过
E、继发性主动转运
4.动物严重呕吐或者腹泻时,尿量减少的主要机制是( )【2012年】A、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入球小动脉舒张
E、肾小囊内压升高
1.E 2.D 3.E 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