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知识点
一 多室胃(牛、羊)----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
(一)瘤胃
1.位置:占据腹腔左半部,其下部有小部分伸到腹腔右半部,前端与第7、8肋间隙相对,后端达骨盆腔前口。左侧面(壁面)与脾、膈和左腹壁相接触,右侧面(脏面)与瓣胃、皱胃、肠、 肝、胰相接触。
2.外部形态:前后稍长,左右略短的椭圆形囊,占腹腔3/4。左、右纵沟,前、后沟,后背、后腹冠状沟分别将瘤胃分成背、腹囊,瘤胃前庭(前背盲囊的基部)、瘤胃隐窝(前腹盲囊的前部),后背盲囊、后腹盲囊。
3.瘤胃粘膜面形态:瘤胃乳头(肉柱无)、食管沟、肉柱(由胃壁环形肌束集中形成)。
(二)网胃
1.位置:瘤胃前下方,正中失状面上,前邻接膈,约与6-8肋间相对。
2.形态:圆形,四个胃中最小的(牛)。
3.粘膜面形态:黏膜成网格状。
(三)瓣胃
1.位置:右季肋部,约与7-11或12肋间(牛)相对,8-10肋间(羊)。
2.形态:圆形,四个胃中最小(羊)。
3.粘膜面形态:黏膜成叶片状。
(四)皱胃
1.位置:右季肋部,约与7-11或12肋间相对。
2.粘膜面形态:右季肋部,约与7-11或12肋间相对。
(五)大网膜:分别起自瘤胃的左纵沟和右纵沟,将位于瘤胃右侧的各肠管覆盖,向上主要止于十二指肠第二段和皱胃大弯。从肝的脏面过瓣胃表面到瓣胃小弯、幽门部及十二指肠起始部。
二 单室胃
单室胃(马)
1.位置:腹腔前部偏左,前邻接膈、肝,后接肠管。
2.形态:
①两端:食管→贲门(左),幽门(右)→十二指肠。左端形成胃盲囊。
②两面:壁面→肝、膈,脏面→肠管。
③两缘:大弯→大网膜(腹侧),小弯→小网膜(背侧)。
3.黏膜特征:无腺部、有腺部(贲门腺区、幽门腺区、胃底腺区)。幽门处
黏膜形成一环形褶,称为幽门瓣。
单室胃(猪)
1.位置:腹腔前部,大部分在左季肋部,小部分在右季肋部。
2.形态:比马胃相对容积大,胃大弯与腹底壁接触(而马胃腹侧为大结肠)。
左端有胃憩室,比马的胃盲囊小。有幽门圆枕,位于幽门小弯处的鞍形隆起,
司幽门的开闭,防止食物倒流。马(无)。
3.胃黏膜特点:无腺部很小,仅在贲门口附近。
单室胃(犬)
1.特点:容积大,为弯曲的梨形。胃黏膜全部为有腺部。
三 胃的组织构造:由内向外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四层。
(一)胃黏膜:
1.无腺部的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无腺体分布。
2.有腺部黏膜有腺体,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其表面形成许多凹陷,称为胃小凹,是胃腺的开口,根据其位置、颜色和腺体的不同,有腺部又分为贲门腺区、幽门腺区和胃底腺区。其中贲门腺区和幽门腺区主要有黏液细胞分泌碱性黏液,以润滑和保护胃黏膜;胃底腺区最大,位于胃底部,是分泌胃消化液的主要部位。
3.胃底腺:
①主细胞:数量较多,分泌胃蛋白酶原、胃脂肪酶(少量)、凝乳酶(幼畜),参与消化。
②壁细胞(盐酸细胞):数量较少,夹在主细胞之间,分泌盐酸。
③颈黏液细胞:一般成群的分布在腺体的颈部,分泌黏液,保护胃黏膜。
④银亲和细胞:广泛存在于家畜的全部消化道,具有内分泌的功能,可调节消化器官的功能活动。因其细胞内含有能被银染料染成黑色的染色颗粒,故称银亲和细胞(嗜银细胞)。
(二)胃黏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猪的黏膜下层有淋巴小结分布。
(三)胃的肌层:由三层平滑肌构成:
内层是斜行肌,仅分布于无线部,在贲门部发达,形成贲门括约肌。
中层为环形肌,在幽门处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
外层不完整,分布于大弯和小弯处。
(四)胃的浆膜:为光滑的结缔组织的外膜。